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苯妥英钠致单纯发热一例

岳峰  裔照国  刘洪月  季宏建(通讯作者)

(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,江苏 盐城 224001

患者,女,71岁,因突发头痛2小时,频繁恶心、呕吐,于20101215日入院。患者自述既往有高血压、脑梗死史,近期无发热、咳嗽、胸闷等不适症状,平时一直口服非洛地平 5mg1/d,控制血压。入院查体:T36.5ºCP78/minR17/minBP135/85mmHg,神清语利,对光反应敏感,伸舌居中,四肢肌力正常,颈部抵抗,双侧克氏征阴性。辅助检查:头颅CT:蛛网膜下腔出血。入院后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(DSA)明确诊断,结果为:右颈内动脉岩上段梭形动脉瘤;诊断为:蛛网膜下腔出血、高血压、腔隙性脑梗死。治疗:从DSA术后第2天给予苯妥英钠(扬州市星斗药业有限公司,批号09082102)0.1g,口服,3/d;阿奇霉素0.5 g,静脉滴注,1/d;甘露醇200mL,静滴,4/d;酚磺乙胺3.0g,静脉滴注,2/d;非洛地平 5mg,口服,1/d。患者用药至第9(1224)无诱因感觉全身发热烦躁,精神差,查体温为38.5ºC,加用头孢曲松2.0g,静脉滴注,1/d,第12天为39.4ºC,三级抗菌药物使用讨论后使用亚胺培南西司它丁0.5g,静脉滴注, 3/d,同时停用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;用药至第15天患者仍然发热,最高达40.0ºC,加用双氯芬酸钠栓剂降温,但是体温一直在37.4ºC以上波动。实验室检查:WBC 4.5×109/LN 3.64×109/LNa+ 128.7 mmol/LK+ 3.65 mmol/LCl- 92.20 mmol/LUA 90.8 μmol/LCr 90.8 μmol/LBUN 3.31 mmol/L(12-31)TBIL 3.9 mmol/LALT 14.9U/LGOT23.9 U/L(12-25)GLU 6.84mmol/LCEACA199CA125均正常,血培养无菌生长。遂进行全院会诊,临床药师怀疑苯妥英钠所致,故于用药第15天停用苯妥英钠,同时停用双氯芬酸钠,给予吸氧,脱水降颅压,补充钾、钠电解质,维持血容量,监测血压,体温,加强护理等。结果停药2d后体温逐渐下降,5d后完全回复正常,至患者出院体温未再发生异常,具体详见图1

aaaaaaaaaaaaa.jpg

患者入院至出院体温监测情况

苯妥英钠(Phenytoin sodium)是酰脲类抗癫痫药物,用于癫痫全身强直阵挛发作、复杂部分性发作、单纯部分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。近年来随着苯妥英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,不良反应报道也日趋增多[1-3]。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、血液损害,皮肤过敏、肝功异常等损害的同时伴发热,很少有报道单纯导致药物热,因此临床常常较难鉴别。我们认为本例患者是由于口服苯妥英钠引起的发热,随着苯妥英钠的停用临床症状很快消失。这不可能是感染造成的,因为通过全面检查并未发现感染指针,机体其他部位也均未见异常。同样我们也不能排除DSA术后导致颅内感染引起的发热但是颅内感染容易出现头痛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[4]而该患者在口服苯妥英钠后第9天仅表现发热,其次,随着苯妥英钠的停用,而体温逐渐下降,故原患疾病所导致发热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。其他药物用法用量均未改变,因此,不可能是其他药物所致,所以苯妥英钠很可能是导致该患者发热的主要原因,在今后的临床使用中要警惕苯妥英钠导致单纯药物热,区别感染还是药物引起的发热,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。

参考文献

[1] 张丽, 段丽芳.苯妥英钠致过敏综合征[J].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,2007, 9 (3):201-202

[2] 朱曼,郭代红,孙艳等.国内12年间苯妥英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[J].中国药业,2007,16 (19):38-39

[3] 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.临床药物信息参考[M].2007.四川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7,730

[4] 贾建平.神经病学[M].6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8,233-257


江苏省药师协会 ,版权所有丨本文固定链接
喜欢 ()or分享